東西問丨郭保平:唐太宗唯一存世石碑蘊藏著何種治國安邦思想?
中新社太原4月5日電 題:唐太宗唯一存世石碑蘊藏著何種治國安邦思想?
——專訪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博物館館長郭保平
中新社記者 胡健
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祠內現存宋、元、明、清等時期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來的雕塑100余尊,難老泉、周柏、宋代彩塑更是一同被譽為“晉祠三絕”。
在如此眾多的歷史古跡中,一塊由唐太宗李世民于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親自撰文并書丹的碑刻,成為晉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塊石碑上究竟記錄著什么?李世民為何要撰寫此碑?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博物館館長郭保平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這塊石碑的前世今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這塊唐碑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現的?保存情況如何?
郭保平:據唐《元和郡縣圖志》載,《晉祠之銘并序》碑原在太原府治晉陽縣的乾陽門街(遺址位于今古城營村);北宋《冊府元龜》載,此碑“在(晉)祠中”,說明唐碑所處的位置在北宋時期已經發生變化,很可能就是在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建造圣母殿時,將唐碑移置晉祠的。
唐碑現立于晉祠貞觀寶翰亭內,碑身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碑額左右各雕螭首一對,齊頭下垂,為唐代碑額的典型特點。額首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屬罕見的龍頭飛白隸書。碑陰列長孫無忌、蕭瑀、李勣、張亮、李道宗、楊師道、馬周七位跟隨李世民東征的初唐功臣親筆簽名和官銜。
這通石碑現基本保存完好,盡管歷經千年滄桑,碑文依然清晰可見,整體結構完整,無明顯裂痕和破損,只是下部三分之一字跡剝落受損較多。明末清初思想家、書法家傅山曾評價道:“余少時見唐碑,摹拓極精,后少模糊,遂導致此碑失其原貌,有妄男子鐫而深之,頗失其質?!笨梢姶吮诿鞔员4媪己?,至清初,方失其原貌。

中新社記者:唐碑上刻著《晉祠之銘并序》,這篇銘文中記載著什么?
郭保平:《晉祠之銘并序》碑為唐太宗李世民撰寫并書丹的碑刻,創作于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為何會在此立碑呢?隋末,李淵、李世民父子在晉陽起兵,建立唐朝。因此,晉陽也被視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公元646年,李世民率軍親征高句麗,久攻遇挫,士卒寒凍,于晉陽休整,重游晉祠。他當時已48歲,遙想18歲時晉陽起兵,不禁感慨萬千,于是親撰銘文并刻石立碑。全文共計1203字,內容大體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興邦建國”必須親信貴族,以作輔弼。認為如果沒有親屬輔佐,不親信貴族,就不能興邦建國、鞏固江山社稷,不施以仁政就不能得到民眾擁戴。
第二部分,贊美了唐叔虞“承文繼武,經仁緯義”的功德,稱唐叔虞不愧是周室的棟梁,晉國的先祖。李世民用富有詩意的手法,以“六合為家”的英雄氣概,運用“經仁緯義”的文筆,對晉祠的山光水色作了人格化的描述。
第三部分,揭發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順天應民,得到擁護,從而統一中國。他認為唐室政權固然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但“克昌洪業,實賴神功”,能夠得到今天的大業還有賴于唐叔虞的神靈保佑,為此刻石立碑,留下了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的千古名碑。
第四部分,?!疤斓乜蓸O,神威靡墜,萬代千齡,芳猷永嗣”,希望唐叔虞能夠繼續保佑李家王朝,唐室天下,千秋永固,萬歲無疆。
唐碑文辭嚴謹華麗,氣勢磅礴,內容豐富,政論與抒情結合,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的建國策略,以反映唐太宗的治國理念,是研究李世民政治思想的珍貴史料。

中新社記者:這塊唐碑為何能從眾多珍寶中脫穎而出,成為晉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郭保平:《晉祠之銘并序》以行書入碑,示范之功,意義深遠。清代史學家錢泳贊其曰:“古來書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晉祠銘》”。但其實關于行書入碑最早者應是太宗所做的《魏鄭公碑》。趙明誠《金石錄》中也有相關記載:“太宗御制并行書,貞觀十七年正月”。因此碑在歷史流轉中未能幸免,故一般將流傳至今最早的《晉祠之銘并序》列為行書入碑之始,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行書碑。
此外,碑文中的39個“之”字,千姿百態,形體各異;書寫風格不同,瀟灑飄逸,筆法由情而發,得心應手,展示了李世民作為帝王的氣魄和性情,字里行間,彰顯了唐朝生機勃勃的景象。
唐太宗傳世書作甚少,此碑為其學習王羲之的經典之作,是書法史上的珍品,為研究唐代書法藝術極其珍貴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晉祠之銘并序》碑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更是唐太宗治國理念與政治智慧的深刻反映。不僅是李世民治國理念的生動展現,更是研究其政治思想及治國方略的第一手珍貴史料。
透過這塊唐碑,我們得以窺見貞觀之治時期國家繁榮的內在邏輯,領略到李世民在治國方略上的獨到見解與創新實踐。這些智慧與經驗,不僅為當時的社會穩定與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后世理解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啟示。因此,在晉祠博物館中,這塊唐碑獨樹一幟,成為晉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新社記者:這塊唐碑對于晉祠乃至中國歷史,有何特別意義?
郭保平:《晉祠之銘并序》碑是研究、探討初唐時期政治、文化、文學、書法藝術等方面珍貴的“石史”,也是唐太宗御制御書、唯一存世的原碑。唐太宗李世民以飽滿的熱情、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比喻,對晉祠的自然風光進行了精彩描繪,用反襯、對比的修辭手法,表現出晉祠山水的與眾不同。為研究唐時晉祠的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
《晉祠之銘并序》記錄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晉陽起兵后的歷史變遷,見證了唐朝與晉祠之間的深厚淵源。唐碑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初建晉國的史跡,總結了隋煬帝暴政的惡果,推崇賢德為尚、濟世惠民、天人交感的周禮文化思想,為貞觀王朝安邦建國奠定了核心的政治路線。特別是其“非德無以啟化”,倡導為政以德的思想,與我們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國”,可謂一脈相傳,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處理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塑造治國理政的東方治理模式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完)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4月02日 19:26:28
- 2025年04月01日 17:28:28
- 2025年03月30日 18:32:29
- 2025年03月25日 22:34:29
- 2025年03月24日 21: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