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分享到:

    挖掘香港創科新潛力 如何讓資本與智慧同頻共振?

    2022年06月24日 12:11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視頻:【香港回歸25周年】史無前例投資1500億 香港如何把握創科新機遇?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回歸25周年)挖掘香港創科新潛力 如何讓資本與智慧同頻共振?

      中新社香港6月24日電 題:挖掘香港創科新潛力 如何讓資本與智慧同頻共振?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王世博

      香港近年來各項創新科技指標亮眼: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8所與世界級科研機構合作的實驗室相繼成立;12家本地孕育的獨角獸企業誕生;3755家初創企業陸續創辦,所聘員工13804人。

    圖為6月7日,兩名青年從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前經過。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崔楠 攝
    圖為6月7日,兩名青年從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前經過。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過去5年,香港特區政府史無前例地投入1500億港元,不遺余力推動創新科技,帶動產業發展熱潮。

      香港創科市場的成長并非偶然。自回歸以來,歷屆香港特區政府都認同發展創科有助提升競爭力,早在1999年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現時共設有17個資助計劃,于2020至2021年的資助額達48億港元,較2000年增加約26倍。

      位于沙田的香港科學園是香港建立世界級創科中心的核心載體,園區于2002年啟動建設,目前集聚了逾千家創科企業、1.7萬名創科人才。

      “如果大家中午過來,會看到很多年輕人在這里?!毕愀劭萍紙@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介紹說,科學園的壯大是近年香港科創實質性發展的例證。

    香港回歸25周年前夕,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在香港接受采訪表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優勢在于擁有多所基礎實力雄厚的大學,并擁有開放和國際化的視野。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崔楠 攝
    香港回歸25周年前夕,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在香港接受采訪表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優勢在于擁有多所基礎實力雄厚的大學,并擁有開放和國際化的視野。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香港回歸25周年前夕,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接受采訪表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優勢在于擁有多所基礎實力雄厚的大學,并擁有開放和國際化的視野。

      他指出,未來幾年,香港將有更多創科基建落地,比如科學園的擴展工程正全速進行、數碼港第五期工程也已展開,同時特區政府還在研究加快位于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建造工程。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于2015年,薛永恒為第二任負責人。在新一屆特區政府研究重組政府架構后,創科局將改名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在薛永恒看來,發展創科產業,一定需要工業化。未來10至15年,特區政府將推動更多科研基建、促進更多初創企業落地,推動“再工業化”進程。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2021年施政報告提及,將預留多幅土地作創科發展之用。其中之一是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聯動深圳組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薛永恒還表示,把握創科新機遇,一定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香港與內地城市實現強強聯手?!按鬄硡^就是我們最好的平臺。內地城市在高端生產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與我們的基礎研究互補,讓我們共同發展?!?/p>

      國務院近日任命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主要官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城市大學教授孫東將出任首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

      “現在吃老本,總有一天坐吃山空?!睂O東在受訪時也表示,香港建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如果不講工業、沒有中下游產業發展,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生態圈,科研技術優勢就無法長期保持。香港很多年輕人缺乏上游機會,以創科優勢發展多元產業,能幫助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

    圖為6月7日拍攝的香港科學園一隅。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崔楠 攝
    圖為6月7日拍攝的香港科學園一隅。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如今在香港已有共識,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大突破口就是創科產業。孫東提出,為此須盡快建立全套生態鏈。他希望以創科引領,與金融業、旅游業等傳統優勢產業聯動創新,實現資本與智慧的共振?!耙褍炐闳瞬乓雰鹊?,把內地優秀企業帶到世界,這就是國家所需,香港所長?!?/p>

      近年創科產業的高速發展,為香港尋找到新的增長點、幫助經濟結構多元,同時創造優質的就業機會。不少業內人士強調,推動“再工業化”并非聚焦于復興傳統工業,而是以創新科技提升香港制造業的競爭力。

      薛永恒說,要想讓香港年輕人的就業更好,“創科百分百是未來”;要想讓香港社會充滿活力,讓年輕人“有上游的動力”,與大灣區的緊密聯系是重點。(完)

    【編輯:劉歡】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