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5日電 據中國海洋報報道,國家海洋局日前對外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中國海洋經濟運行情況》報告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國海洋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主要海洋產業產值和產量等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
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8441.1億元,增加值為3601.22億元,同比增長13.6%(按可比價估算),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2.7個百分點。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為10∶42∶48,海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今年上半年海洋經濟運行的特點表現為:
一、傳統海洋產業加快升級改造。上半年傳統海洋產業以科技為先導,以調整為主線,繼續保持持續穩步發展。上半年,海洋漁業實現產值826.81億元,同比增長12.4%;海洋鹽業實現產值41.1億元,同比增長45%;海洋船舶工業實現造船完工量357.7萬綜合噸,產值266.9億元,同比增長17.1%。
二、海洋第三產業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上半年,沿海地區客貨吞吐能力持續增長,全國規模以上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64092萬噸,同比增長17.6%;完成旅客吞吐量3617萬人次,同比增長1.5%;完成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3928.37萬TEU,同比增長21.4%。同時,沿海地區積極開發突出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特色的國內旅游市場,不斷提升濱海旅游業的整體服務水平,上半年實現濱海旅游收入2620.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1%。
三、海洋能源開發力度加大。上半年,各大石油公司掀起海洋油氣開發熱潮,中石油和中石化相繼簽約開采海底石油,中海油也提出今年在中國近海投產10個項目的計劃,推動了中國海洋油氣業的快速增長。上半年,海洋油氣業實現產值572.62億元,增加值為311.79億元,同比增長24.2%。
四、新興海洋產業蓄勢待發。隨著國家《可再生能源法》、《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沿海地區紛紛投資建設海洋電力、海水利用等生產項目。浙江岱山建成亞洲第一座潮流能發電試驗電站,深圳建成國內首個海水循環冷卻工業化示范項目,河北滄州引進的國內單臺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成功投入運行,同時浙江、福建、山東、上海、河北、廣東等省紛紛投資海上風力發電項目,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新興海洋產業將實現跨越式發展。
五、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上半年,全國確權海域面積10.3萬公頃,海域使用金實際征收額為3.56億元,截止6月30日,累計確權海域面積102.8萬公頃,共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34678本;簽發疏浚物海上傾倒批件264份;完成海上執法檢查18252次,查處違法行為1010件,有力地保障了海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張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