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臺島原本是令人羨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不僅是本地區重要的對外投資者,而且還是主要的工業生產基地。臺灣過去在經濟上對中國大陸的影響,以及在本區域經濟交往中的地位,都可以說得上舉足輕重。
但如今,臺灣作為成功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光環已經褪色,而經過長期艱苦奮斗而積累下來的各種優勢和發展經驗,也在逐漸削弱之中。這種演變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目前臺灣島內外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更是令人感到擔憂。
最近幾年來,在整個東亞地區,經濟融合與貿易區域化的構想在不斷地付諸實施,進展速度之快簡直是出人意料。
與此同時,中日韓三個東北亞國家,也即將與亞細安10國進行“十加三”自貿談判,其結果將使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進入大融合與大循環的時代。即使是南亞的印度和南半球的澳洲與新西蘭,也都不愿意置身于這種大趨勢之外,而是非常積極和主動地參與其中。
可是,對這些直接影響著整個區域前途的重大發展事態,臺灣當局似乎渾然不知,或者毫無興趣。相反,最近幾年來,整個臺灣社會都一直忙于選舉,執政者的時間、精力和心思以及島內的各種資源,都耗費在政治斗爭中。相較于整個東亞地區都在全神貫注發展經濟,臺北當局卻是兩耳不聞島外事,一門心思拼政治。臺灣不斷高喊要擴大國際生存空間,可是這樣搞下去,它將變得與本區域的發展潮流格格不入,變得更加孤立。
臺灣目前的處境是島內政治生態的直接結果,與臺海局勢的現狀也有著必然的關系。
事實上,只要不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不觸及統獨問題的紅線,不用說擴大國際空間,就是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就足以為臺灣提供持續發展的廣闊天地。
然而,自民進黨執政以來,臺北當局把敵視中國大陸作為最高政治,其推動“臺獨”的言行使臺海局勢經常處于發生重大事變的危險邊緣。殊不知,由于中國與東亞各國經濟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所有國家都不希望臺北攪亂目前穩定發展的局面。因此,陳水扁當局的“臺獨”動作越大,“去中國化”的步驟越多,東亞各國就越是擔心,與臺灣地區的隔膜也就越深。
正因如此,李光耀資政最近連續兩次在國際場合發表講話時都明確指出,如果“臺獨”游戲玩得過火,北京勢必會不惜代價地維護其核心利益,這將使整個東亞變成另一種模樣。
但遺憾的是,臺北當局聽不進這樣的忠告,也不愿理會外界的擔憂和感受。臺北當局似乎甘愿被邊緣化,甘愿被東亞合作的大趨勢拋在后面。
來源: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社論(內容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