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中專學生就業壓力之大,從人山人海的招聘會中就可窺見一斑。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許多企業開出年薪28萬、30萬的高價,竟然請不到一名高級技工。
深圳市近一年里連續幾次向社會公布的“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中,高級鉗工的平均月薪多次超過碩士研究生的平均水平。北京市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社會急需的月薪超過5000元的“十大職位”中,高級技術工人就占了4個;一些企業老總發出“找一個高級技工比找一個工程師還難!”的慨嘆;近日更是傳出上海某企業70萬聘請日本的下崗高級技工的消息。
高級技工,就是高級技術工人,在企業中的身份就是工人。他不同于普通工人之處在于高級技工擁有的專門技術能夠解決企業的關鍵技術問題,所以在企業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據悉,培養一名高級技工需要20年,所以決不是粗通技術就可以稱為高級技工。這種高薪聘請技術工人的行為也絕不能等同于前幾年社會上所謂的“腦體倒掛”。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有技術工人約7000萬人,其中初級工所占比例為60%,中級工比例為35%,高級工比例僅為5%;而在西方國家中高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過35%,中級工占50%左右,初級技工占15%。
在成都市日前舉行的第11屆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聘請會上,四川一個企業開出年薪30萬的高價聘請高級技工,但未能如愿。江蘇昆山的一些企業喊出“年薪28萬聘請高級電焊工”的口號,依然良將難求。而長江三角洲地區素來是耕讀傳家,現在“技工荒”也成為制約該地區發展的瓶頸。即便在裝備制造業實力頗為雄厚的上海市,目前高級技工占技工總數的比例也只有6.2%。據上海市經委預測,未來3年內上海市年均高級技工的需求約為1.8萬人。
上海、山東、廣東、浙江等地爆出過高級技工月薪五六千、年薪十幾萬的冷門新聞,不少地方正在醞釀出臺向一線高級技工傾斜的工資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在公開的工資指導價位中,將汽車修理工等技術工人的最高年薪定在相當于或高于博士的水平。更有甚者,部分地區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還不到60%,而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還沒有畢業就已經被預定一空,就業率高達99%之多,特別是汽車修理、數控機床、檢測等專業更是供不應求。
物以稀為貴。價格杠桿向供方市場的傾斜反映了中國當前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稀缺的現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目前中國城鎮企業共有1.4億名職工,其中技術工人為7000萬名,在技術工人的隊伍中,高級技工僅占3.5%,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遠。按照“十五”規劃,中國高級技工的比例應當達到15%,目前高級技工的缺口高達數百萬。
高級技工的高薪并不是新聞媒體的嘩眾取寵,各地高級技工崗位人才奇缺現象恰恰說明了高級技工行業的特殊價值。這種稀缺度決定了其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的優勢地位是必然的。但在下崗工人的數字日益攀升,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普遍不理想的情況下,高級技工為何能出現稀缺狀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級技工的缺乏癥應當是長期以來畸形的人才觀、對職業教育的誤解、長期的社會傳統文化積淀以及錯誤的社會風氣引導的合力產生的結果。
畸形“人才觀”作祟。高級技工雖然是身懷絕技的技術人才,可能在企業為難之時力挽狂瀾,但在整個社會的人才評價體系中卻得不到認同和承認。不管是高級技工還是普通的工人,在工廠中一樣都要到一線的車間勞動,一樣是頤指氣使的對象,其身份遠遠不如車間的辦公室人員高。
“高級技工”在社會的人才評價體系中不屬于“人才”之列,其與干部、管理人員的身份、地位都不相同,工資、獎金、住房、福利待遇也不似干部和管理人員有既定標準,而是完全由市場調節。盡管按照國家規定,技術工人應當享受同級工程技術人員待遇,但大多企業干部和工人的分配還是壁壘分明。按照現行政策,企業從外地引進的外省市高級技工只能作為聘用的勞務工,無法享受到相應的待遇。
有關部門曾做過一份近千名技工問卷調查顯示:在“你對目前工作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一欄中,46%的人回答“工資待遇低”;12%回答“只重學歷不重能力”。采訪中,一些技工說:“這些年,技術工人在不少企業算不得人才,勞動得不到社會應有的重視,激勵措施雷聲大雨點小,再加上下崗、失業等,都傷害了我們的感情�!�
這種畸形的“人才觀”直接導致了“高級技工”后繼無人。
“輕工”的社會傳統使然。中國國民意識中一直存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所以才會出現成都市人事局人才市場管理處的一位負責人說的“在不少人的觀念里,總認為只有在管理崗位上才能施展才華,得到升遷的機會,而事實上,高級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趨于飽和,高級技工崗位人才奇缺狀況已經展現�!�
現在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都是出入寫字樓的“白領”、“金領”,似乎他們就是事業成功的化身。他們筆挺的西裝,風度翩翩的形象和“藍領”們滿身的油漬形成的對比在公眾的選擇中已經形成了潛在的價值判斷。在具體的工作層面,這些年追求人才高學歷帶來了人才消費虛熱,不少企業扭曲了用人標準,片面追求高學歷。招聘廣告上一律要求本科生以上學歷,或者研究生學歷,冷落了掌握著絕活的高級技術工人。
目前,許多省市已經認識到了高級技工稀缺對制造業等的制約作用,并不斷出臺新政策,比如對高級技工施行年薪制、高級技工享受政府津貼等等。同時,從近幾年的就業形勢看,高職學校畢業生的畢業分配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已經呈現出優勢。而且,隨著加入世貿后,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就更加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加快培養出大批適應現代加工制造業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就在高級技工廣東告急、全國告急之時,日本高級技工正通過有關民間組織與中國聯系,有意來華“再就業”。上海市已經通過人力資源公司的運作以70萬的高價引入日本技工。這一事實已明白地傳遞出一個信息:隨著全球性產業大轉移的進程加快,如果國內技工的素質、技能達不到要求,最后將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二是大批“洋技工”來搶飯碗。
內憂外患的現狀對中國的技術教育形成的壓力已經日益凸顯。社會急需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并呼喚尊重技術精英的社會氛圍的回歸。雖然技校多年以來的慘淡狀況使得這一狀況并非一日就可以扭轉,但技術教育迎來“第二春”將是指日可待。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宋雪梅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