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駐成都某軍需倉庫緊急從遼寧調運5臺野戰被服洗滌車,分派至地震重災區漢旺、北川、青川、映秀、和什邡,為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部隊官兵清洗衣物。此車每小時可洗滌衣物40公斤(約50套迷彩服,日洗滌量為600套),洗、烘同步進行。 中新社發 劉震 攝
|
5月23日,駐成都某軍需倉庫緊急從遼寧調運5臺野戰被服洗滌車,分派至地震重災區漢旺、北川、青川、映秀、和什邡,為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部隊官兵清洗衣物。此車每小時可洗滌衣物40公斤(約50套迷彩服,日洗滌量為600套),洗、烘同步進行。 中新社發 劉震 攝
|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陸�?杖姾臀渚筷爤詻Q響應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胡主席的決策指示,第一時間向著震中汶川進發,一時間11萬大軍齊聚災區,千軍萬馬擺開“戰場”。如何對其實施有力保障,考驗著我軍的應急保障機制,考驗著我軍的聯勤體制,也考驗著執行這一任務的成都軍區聯勤部官兵。
5月12日下午,成都軍區聯勤部副部長張全林在第一時間內,率隊進駐都江堰前線指揮部,緊隨他們身后的,是一支支保障生活的軍需大軍,一隊隊拯救生命的醫療人員,一條條蜿蜒的油料補給線……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拉開了帷幕。
飛機空投●鐵路輸送●公路前運
“立體投送”確保救災部隊及時到位
5月14日上午9時04分,3架直升機在副團長李翔的帶領下,從成都某機場起飛,向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汶川直奔而去。直升機除搭載有食品、藥品和帳篷等急需物資外,更主要的是運送一群特殊人員:由13人組成的應急通信小分隊。繞云層、鉆云洞……經過40多分鐘飛行,與外界失去聯系50多個小時的汶川有了“永不消失的電波”,黨中央、全國人民有了災區的聲音。
時間就是生命。早一分鐘為災區送去急需物資,送去救災部隊,災區人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然而,劇烈的地震導致通往災區的道路中斷,塌方、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不斷,車隊根本無法進入地震中心區域。怎么辦?成都軍區立即啟動緊急預案,實施立體支援保障。
軍區聯合指揮部迅速抽調200多臺車輛組成應急運輸保障突擊隊,繼續沿陸路馳援災區。17日19時許,由川藏兵站部和某汽車獨立營組成的應急運輸保障突擊隊,滿載50余噸大米及礦泉水等生活保障物資,闖關克險,成功地將生活物資送抵重災區———汶川縣映秀鎮受災群眾的手中。
而在成都、昆明、綿陽等火車站點,200多名官兵晝夜奮戰,緊急組織救災物資運送。截至5月24日,戰區駐鐵路軍代處就卸載軍列168列,輸送官兵4萬余人次,將1萬余臺大型救災裝備、5萬余噸救災物資,送抵抗震救災物資儲備中心。
他們還果斷啟動了我軍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空中支援保障,共動用各型運輸機、直升機數百架次,采取機降、空投等方式,為災區運送去500多噸緊急救災物資,后送重傷員1000名。
兵站進村●保障到點●攜行到人
“跟進伴隨保障”使救災官兵精神抖擻連續作戰
5月22日,軍區聯指緊急抽調8臺野戰炊事車,火速開赴安縣和綿竹縣鄉村,為進村入戶展開救援、自身無炊事保障能力的抗震救災分隊實施飲食集中伴隨保障,日供應能力達4000余餐份。在這之前,進村入戶的每名官兵除隨身攜帶5-7日份野戰食品,聯指還組織了軍工隊前送購置的八寶粥、火腿腸等方便食品。
記者看到,野戰炊事車啟動還不到40分鐘,一碗碗熱騰騰的米飯、一盤盤香噴噴的炒菜,就遞到了救災官兵手中。目前,所有救災部隊吃上了熱食,形成了熱食供應為主、野戰干糧供應為輔的飲食保障格局。
此前,軍區聯指根據“救災部隊每天有10多萬人要吃飯”的實際情況,聯系地方有關部門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地協作保障機制:15個臨時成立的軍供站擔負起了軍糧供應任務,救災部隊需要的軍糧源源不斷地運往災區或前送點;與35家供應商建立了協作供應關系,每人每天供應肉菜等副食1250克,基本滿足了官兵執行任務需要。
為提高保障效益,軍區聯指還組織兩個聯勤分部和川藏兵站部等單位的上千名官兵,在都江堰、什邡、綿陽、青川等災區開設了5個野戰應急兵站,對受災群眾和救災部隊實施伴隨保障。在成都太平寺機場,由野戰帳篷搭建而成的“成都軍區太平寺抗震救災野戰兵站”,到處是官兵忙碌的身影。隨著塔臺指揮員一聲令下,滿載物資的一架架戰鷹騰空而起,急速飛往災區。
據不完全統計,開設野戰兵站以來,軍區先后采購組織了9.8萬件套被裝、1800件壓縮干糧、500箱礦泉水、400箱藥品、100箱蠟燭等吃、住、用、行4大類80多個品種的物資數百噸,有力保障了官兵的生活。
凈化水源●突出防疫●巡回維修
“全面綜合保障”為最終完成任務助力
5月24日,記者隨參加唐家山堰塞湖搶險的部隊向北川開進。在綿陽供水站記者看到,由后勤工程學院提供的安裝有凈水設備的凈水車,一聲令下,發動機高速運轉起來。進入潛水泵的河水,經過活性炭吸附、超濾膜處理、紫外線消毒等環節加工過濾,立刻就生產出純凈水。緊接著,掛車上的飲水分裝機,迅速將純凈水分裝成250毫升的袋裝,官兵不但可直接飲用,還方便攜行。
據聯指營房部副部長靳衛東介紹:每座供水站每小時可生產4噸純凈水和5噸生活用水,按每人日需純凈水3升、生活用水30升計算,一座供水站每天可保障兩萬名官兵飲用水,可保障4000名官兵生活用水。軍區開設的8個供水站,完全能保證參加抗震救災官兵的用水,還可為數萬地方群眾提供保障。他說:“像這樣大規模為部隊提供供水保障,在西南地區還是第一次�!�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記者深切體會到,我軍后勤保障內容已發生深刻變化,不再簡單停留在衣食住行上,有力保障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注重以人為本的全面綜合保障日漸成為其鮮明特點。
比如防疫。這次在保障中顯得格外突出。聯指除請示總部調配組織8支防疫力量,大面積在官兵駐地組織防疫消殺外,還為每個連隊培訓了5名防疫員,教他們掌握消毒、防疫方法;組建了12個巡回洗浴站,為官兵洗衣服、洗被褥,保證抗震救災官兵每周能夠洗上一次熱水澡。某旅一級士官任海東說:“大家特別勞累,忙了幾天,能換件干凈衣服、睡上干凈被褥,洗個熱水澡,睡個好覺,工作勁頭更足了�!�
再如維修。過去一般情況只管車跑起來,這次不同,派出的數支后勤裝備維修分隊,既要管官兵吃的炊事車部件、管官兵住的野營裝備維修,還要負責使維護官兵生命健康的醫療器材保持正常運轉。
●數字鏈接●
截至5月22日,成都軍區聯勤部為部隊撥款1.28億元、下撥專項資金2400萬元和進村入戶連隊補助經費130萬元;發放被裝物資近297.9萬件(套)、各類食品近70.6萬日份、油料8168余噸、急救藥材3.2萬余件(套)、野營裝備1.3萬余頂(件),出動車輛2.1萬余臺次運送人員12.07萬人次、物資7.2萬余噸;靠前配置了5個野戰兵站,組建了1000余輛的運輸車隊,整編5所野戰醫院和2所野戰方艙醫院,開設12個供水站,組建12個巡回洗浴站;協調地方15個軍供站、中石油103個定點加油站、35家供應商以及銀行等,組成軍地聯供網絡,為部隊抗震救災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 (劉道國 楊彪 趙丕聰)
三軍聯勤顯威力
張西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11萬大軍疾馳災區,晝夜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斗志旺盛,體力充沛,不僅體現出三軍將士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意,而且也得益于聯勤保障的及時有力。
危急關頭,成都軍區聯勤部迅速啟動了三軍聯勤應急保障預案:一架架穿云破霧的大型運輸機、直升機,一列列高速行駛的專列,一支支摩托化開進的車隊,將人員、物資及時準確、源源不斷地運抵救災一線;數萬平方公里的救災區域內,野戰兵站、野戰醫院、醫療救護所、臨時加油站、軍糧供應站在廢墟之上、在危樓之側林立而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三軍聯勤保障網絡,為各部隊出色完成前一階段抗震救災任務提供了全方位支撐。
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訴人們,救災工作高效推進,離不開身后的有力保障。連日來,廣大聯勤系統官兵堅決貫徹中央軍委命令,竭盡所能,全力保障,始終做到哪里有災情保障就出現在哪里,哪里有部隊保障就跟進到哪里,哪里有需求保障就延伸到哪里。不分陸�?�、不分你我他,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人民,這是他們現在叫得最響的口號。
數字是枯燥的,但也最有說服力。一個個以“億元”、“萬噸”為單位的保障數字,與千軍萬馬的衣食住行、與百萬受災群眾的生死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同時也與三軍聯勤體制緊緊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年的深化改革,三軍聯供、聯救、聯運、聯修的運行機制初見成效。很難想象,沒有三軍聯勤,我們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高密度、大容量的后勤保障任務。聯勤體制的優勢,在此次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與此同時,社會化保障等各項后勤改革,也經受了抗震救災這一多樣化軍事任務的檢驗,自我保障與支援保障相結合、建制保障與區域保障相結合、軍隊保障與地方保障相結合,初顯一體化保障的威力和社會化改革的效益,根植于強大國力之上的我軍綜合保障能力,正在向著更高處不斷攀升……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