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協議
關鍵詞6
十七大報告摘錄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臺灣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愿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什么問題都可以談。我們鄭重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
解讀
兩岸關系發展的歷程充分證明,兩岸分則兩害、合則兩利。共同的血脈和文化,共同的兩岸關系前途,共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遠景,把兩岸同胞緊緊聯系在一起。
代表熱議
鄭立中(十七大代表、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臺獨”分裂勢力企圖制造兩岸同胞對立,竭力破壞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阻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不得人心的,也是終歸要失敗的。兩岸關系不斷向前發展,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只要兩岸同胞團結攜手,共同奮斗,就一定能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光明未來。
改善民生
關鍵詞7
十七大報告摘錄
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解讀
“中共十七大主打民生牌”,這是《亞洲周刊》推出的一組封面文章的總題。文章說,中共堅持“人民本位”的政治取向,將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解決人民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化解社會矛盾。
代表熱議
李達球(十七大代表、廣西賀州市委書記):報告把民生問題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體現的正是我們黨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關注民生要成為黨員干部的執政理念。思想作風是黨員干部執政為民的思想之本。
公民意識
關鍵詞8
十七大報告摘錄
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解釋
“公民意識”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增強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公民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無疑是擴大人民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撐。
代表熱議
張群山(十七大代表、貴州省委秘書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體是全體國民。切實推進我國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礎,是實現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目標的前提。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充分表明公民意識是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要素。
人均GDP翻兩番
關鍵詞9
十七大報告摘錄
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解讀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笔叽髨蟾嫣岢鰧崿F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與十六大相比,增加“人均”兩個字。人均GDP反映的則是國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講綜合國力的同時,注重國民富裕程度,既是從百姓視角來衡量發展質量,也是要求經濟發展摒棄片面追求數量和規模的方式。
代表熱議
胡有蘭(十七大代表、云南省婦聯主席、黨組書記):GDP反映出一個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卻不能體現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獲得的實際收益。將GDP“翻兩番”的目標由“總量”變為“人均”,體現出黨將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的戰略部署。
初次分配也要體現公平
關鍵詞10
十七大報告摘錄
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解讀
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這一理念變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狀況惡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開放后黨代會報告的重要內容。
代表熱議
王軍(十七大代表、財政部副部長):今后,各級財政部門在加大財政投入向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傾斜過程中,將更多關注困難群體;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將加強對居民收入分配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