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正在逐漸推進
“和諧世界”的思想是2005年由胡錦濤提出的。早在2003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就曾在各種國際場合頻頻闡述中國“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理念。
在2006年8月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胡錦濤說,“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條件�!薄昂椭C世界”自此從一般性的口號和主張,上升到了大政方針的高度。
“外交總是內政的延續,”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宮少朋對本刊記者說,和諧世界的外交政策本身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部分。
外交對內政的這種延續反映在多方面,首先有現實的需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本刊記者,要研究一年的外交政策,首先要搞清那一年的主要矛盾。在他看來,2006年,中國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能源問題。而經過舉辦中非論壇、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與胡錦濤主席的互訪等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終實現了中國能源的內政需要。
這是務實的一面。理念的一面也在具體的實踐中得到體現。
在今年的《中國外交》白皮書里,有專門一章闡述中國外交領事工作。
2006年,中國政府先后4次從所羅門、東帝汶、黎巴嫩、湯加協助800余名中國公民撤離。而今年1月,中國工人在尼日利亞兩次被綁架、4月中石化在埃塞俄比亞項目組遇襲,到7月一名中核公司員工在尼日爾北部被綁架、4名中國公民在巴基斯坦遇襲等等都得到相對圓滿解決。
美國《僑報》評論說:中國外交進入“民本時代”。
作為內政延續的外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內政。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連同國內的環境考慮,中國制定了一個新的五年計劃,承諾將削減五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量、十分之一的工業污染、三分之一的工業水消耗量。 而歐盟和美國對中國出口消費品的預警,也在客觀上促使中國進一步加強出口產品的質量把關。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治研究所所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鄭永年曾指出,中國如何能夠在國際社會的期望之下調整自己是一個大問題。
這個調整正在逐漸推進。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