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中新社70年丨三摘荷賽獎!這里為何成為中國攝影“星工場”?

    中新社70年丨三摘荷賽獎!這里為何成為中國攝影“星工場”?

    2022年09月21日 09:43 來源:庖丁解news微信公眾號
    大字體
    小字體

      6月中旬,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中國攝影報社承辦的“一起向未來”中國冰雪運動攝影大展在北京開幕。展覽集中呈現了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隊員的精彩力作,一張張“冰雪瞬間”將我們帶回4個月前的冬奧時刻。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右一)等參觀展覽。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小分隊”有“大來頭”

      說是“小分隊”,其實大有來頭。他們都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分布在各大媒體的精英強將,是中國攝影記者的實力體現。

      “小分隊”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協主席李舸帶隊,成員有:蘭紅光(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毛建軍(中新社攝影部主任)、趙迎新(《中國攝影報》社長)、胡金喜(《北京青年報》攝影部主任)、魏征、陳建、王偉偉、陶冉。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徐永軍與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成員合影。圖片來源:中國攝影家協會

      “小分隊”中的老將之一、中新社攝影部主任毛建軍又一次“征戰”賽場。在 2020年,他獲得了代表中國攝影界最高個人成就獎的“中國攝影金像獎”。在中新社攝影部歷史上,還有許多屢獲獎項、引領業界發展潮流的人。

    ▲“小分隊”成員、中新社攝影部主任毛建軍的作品展板 韓海丹 攝

    ▲毛建軍攝影作品《綠茵激情之俄羅斯世界杯》組圖之一

    ▲毛建軍攝影作品《美國社會另一面》組圖之一

      高產的“造星”機器

      具有近70年歷史的中新社攝影部,在每個時期都是業界耀眼的存在。它不斷地在傳承與發展,同時,它還是一部高產的“造星”機器。

      上世紀50年代,中新社建社之初,一批南北方的優秀攝影家聚集于此,對外介紹中國大江南北的錦繡山川和沿海僑鄉,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華文報館享有盛譽。代表作品如風光攝影家薛子江的《春泛嘉陵江》《千里江陵》等,構圖精美,堪稱佳作。

    ▲《千里江陵》 薛子江 攝

    ▲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 吳岳 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新社攝影部開始轉型。圖片報道內容由以風光專題為主轉變為以新聞時事為主;全面報道改革開放,突出社會前進、時代新潮和人民情感。

      這一時期,中新社涌現了一批拍攝社會新聞、記錄社會變革的好手,佳作頻出。黃云生的《西藏專題》、王苗的《草原騎手》、羅小韻的《首次招考模特》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彭振戈(筆名安哥)把鏡頭聚焦南粵鄉土,以民間視角記錄社會底層人物的喜怒哀樂,如《結婚照》《街頭青年》,時代特色與南粵氣息并至交匯。

      “民間視角”是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并成為中新社圖片的風格,在這一時期的中國新聞攝影界開風氣之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黃云生、王苗、羅小韻都是著名的“四月影會”的發起人,他們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新社的體育圖片報道開始嶄露頭角,趙偉等記者在亞運會、奧運會等國際賽場上創作出眾多精彩作品,體育攝影報道由此成為中新社圖片的特色之一。

    ▲1987年,中國民航廣告公司的評委們在北京首次評審模特。羅小韻 攝

    ▲1984年,中國從美國引進第一部好萊塢大片《超人》,電影廣告畫高懸廣州街頭。彭振戈 攝

    ▲1992年,伏明霞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勇奪跳臺跳水冠軍。趙偉 攝

      21世紀頭十年,中新社圖片越來越彰顯國際化色彩。拍攝題材和視角與國際同步;畫面語言也開始在吸收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特點;記者在國際獎項上開始有所斬獲,成為最早登上國際領獎臺的一批中國攝影師。

      2000年,王瑤憑作品《60歲重返舞臺》獲得第43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藝術類組照金獎。

      賈國榮憑作品《中國體操奪冠賽》獲得2002年荷賽體育類單幅銅獎。2014年,賈國榮又憑借作品《杠上爭鋒》再次登頂荷賽,獲得體育動作類組照一等獎。

      三次荷賽獲獎作品的圖片語言以國際化為特征,這些記者推動了國內新聞攝影界圖片語言的進化。

    ▲王瑤荷賽作品《六十歲的舞蹈家重返舞臺》組圖之一

    ▲賈國榮荷賽作品《杠上爭鋒》組圖之一

      “見證”的藝術,“見證”的力量

      21世紀第二個十年至今,中新社攝影記者隊伍日漸齊整,成長為國內規模最大、最成熟的攝影隊伍之一,每年在國內和國際新聞攝影獎項上都有斬獲。

      攝影報道在時政、突發、大型報道、深度報道等領域的表現十分搶眼。每逢大型報道、戰役式報道,總社和全國各分社的攝影精兵協力上陣,中新圖片頻頻嶄露頭角。前有2016年奧運會三名記者“三槍戰里約”,后有東京奧運會上的艱苦鏖戰,他們的表現廣為業界稱道。

    ▲2010年4月17日,青海省玉樹縣結古鎮附近的山坡上,眾多地震遇難者的遺體按當地習俗進行火葬。盛佳鵬 攝

    ▲2015年5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西安,開啟任內首次中國之行。杜洋 攝

      這一時期的中新社攝影部還積極參與行業內的體制建設,為中國新聞攝影界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2019年,中新社攝影部承擔中國文聯大型影像扶貧跨界駐點創作項目,四名記者三次深入內蒙古科右中旗駐點,記錄了中國脫貧攻堅世紀工程的縮影。

      攝影是一門“見證”的藝術。一代代中新攝影人,見證了時代發展,也見證了中國新聞攝影隊伍的共同進步。如果把中國新聞攝影事業的發展比作滾滾大潮,中新社攝影部就像潮頭的朵朵浪花,總是那個活躍在前方、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的力量。

      參考資料

      1、毛建軍《中新圖片的風格傳承與發展》,《人民攝影報》2021年9月8日,第二版;

      2、《中國新聞社六十年史稿》。

      作者:蘇 丹

    【編輯:張燕玲】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