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中新社70年丨58年前,中新社專訪了李四光……

    中新社70年丨58年前,中新社專訪了李四光……

    2022年09月21日 08:58 來源:庖丁解news微信公眾號
    大字體
    小字體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在八月中旬的一天,在中新社香港分社的一個房間里,從沉寂了幾十年的新聞稿件里,我分明聞到了歷史的味道。

      那是一捆捆用牛皮紙、塑料繩打包好的《中國新聞》電訊稿刊,牛皮紙上有毛筆或鋼筆書寫的“中國新聞,19XX年X月——X月”字樣,它們剛被同事們從倉庫里搬出來,解開繩子,從泛黃的書頁中散溢出的陳年的味道,即使是戴著口罩也聞得到。

      塵封的稿件

      “是為了慶祝中新社成立70周年要整理資料嗎?”我首先想到的答案被中新社香港分社技術部主任唐建生老師否定了。

      他告訴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日前致函中新社總社稱,《李四光年譜》中提到,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在1964年為中國新聞社撰寫了一篇關于中國科學事業的專論。

      但中國科協沒有保存資料,希望中新社協助,而中新社總社現有的資料中,也沒有發現這篇文章。

      于是,尋找塵封58年新聞稿件的任務,落在了中新社香港分社身上。

      中新社香港分社是中新社在境外建立的規模最大的分社,也是中新社在境外建立的第一個分社,始建于1954年6月,后成立“《中國新聞》代銷處”,出版發行港版的《中國新聞》,刊印中新社電訊通稿,代銷中新社電訊通稿、圖片、專稿。

      在中新社香港分社供職38年的市場部副經理吳育生老師是地地道道的港人,1984年入職時在發行部,參與印刷、裝訂、發行工作,對《中國新聞》電訊稿刊的過往再熟悉不過,尋找專訪李四光稿件的任務自然而然就由他擔綱了。

    ▲唐建生(左)、吳育生(右)在成堆的稿刊中尋找58年前的稿件
    ▲唐建生(左)、吳育生(右)在成堆的稿刊中尋找58年前的稿件

      但關于這篇稿件的信息是模糊而有限的,只知道年份,只知道關鍵詞是“李四光”。好在《中國新聞》電訊稿刊封存時候標注有年份,吳育生老師找出1964年的所有稿刊,循目錄和標題逐頁尋找。

      因為保存得當,即使時光久遠,這些“故紙堆”沒有遭受蠹蟲的啃噬,沒有遭受潮濕的侵蝕,饒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稿刊用紙薄如蟬翼也完整無缺,鉛字排版的印刷也清晰如昨。

      回溯歷史

      翻開一本本電訊稿刊,仿佛進入時空隧道,那些已成為歷史的新聞躍然紙上,令人感慨。

      逐頁翻至1964年9月16日時,目錄中出現的標題《李四光談青年科學技術隊伍的成長》,讓吳育生老師眼前一亮。這篇消息的導語是這樣的:

      中國新聞社北京15日消息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著名科學家李四光最近對本社記者說,新中國成立十五年來,科學技術隊伍迅速壯大,僅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科學研究人員,就比解放前增加一百倍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解放后培養出來的年輕人。

      文中還提到,李四光說,舊中國給許多人留下這樣一個印象:似乎中國人不出國留學,就不能成為像樣的科學家。

      當然,我們必須認真地學習外國的一切先進經驗,但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地培養科學技術人才。

      消息的結尾寫道:李四光最后說,青年科學技術隊伍的迅速成長,是國家自力更生發展科學事業的一個重要成就。他作為一個老科學工作者,看到科學事業有了優秀的接班人,感到無限欣慰。他深信中國的科學事業在黨的正確方針指導下,在新老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將會更迅速的發展。

      1500字的長消息,對于以“中新風格”享譽新聞界的中新社報道來說,實屬罕見。后經上報總社并和中國科協確認,這條中新社消息就是《李四光年譜》中提到的文章。

      稿件找到了,而我對于這些“故紙堆”的興趣卻更濃了,我開始從中尋覓、了解中新社的歷史。

    ▲最早一期的《中國新聞》電訊稿刊發行于1954年2月13日。遺憾的是現存稿刊是在1954年2月14日發行的第二期。稿刊為豎排,標注著“中國新聞社編印”,登記證為: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出版處登記證新字第十五號,定價每份人民幣一千元(折合現行人民幣一角)、港幣兩角。注冊地址則有兩處:廣州市惠福西路畢公巷十二號,廣州市郵箱三零七號;北京市王大人胡同六十七號,北京市郵箱五十四號。
    ▲最早一期的《中國新聞》電訊稿刊發行于1954年2月13日。遺憾的是現存稿刊是在1954年2月14日發行的第二期。稿刊為豎排,標注著“中國新聞社編印”,登記證為: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出版處登記證新字第十五號,定價每份人民幣一千元(折合現行人民幣一角)、港幣兩角。注冊地址則有兩處:廣州市惠福西路畢公巷十二號,廣州市郵箱三零七號;北京市王大人胡同六十七號,北京市郵箱五十四號。
    ▲在收錄著《李四光談青年科學技術隊伍的成長》一文的1964年9月16日那期,是第3823期,稿刊信息唯一的變化在于定價,調整為每份人民幣2角5分、港幣6角。
    ▲在收錄著《李四光談青年科學技術隊伍的成長》一文的1964年9月16日那期,是第3823期,稿刊信息唯一的變化在于定價,調整為每份人民幣2角5分、港幣6角。
    ▲1991年9月2日的第91208號稿刊為豎排,發行方為“<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香港分社”,注冊地址為:香港軒尼詩道三四二號九樓,定價已不再顯示。
    ▲1991年9月2日的第91208號稿刊為豎排,發行方為“中新社香港分社”,注冊地址為:香港軒尼詩道三四二號九樓,定價已不再顯示。
    ▲1997年7月1日發行的第97129號《中國新聞》稿刊,為激光照排,依然是繁體字,但變為橫排。
    ▲1997年7月1日發行的第97129號《中國新聞》稿刊,為激光照排,依然是繁體字,但變為橫排。

      據吳育生老師介紹,他1984年入職時,還是總社把手抄的電訊稿傳真過來,香港分社據此打字排版再印刷出來,因為主要是發給海外報章和海外華僑去看的,所以一直用繁體字。

      他也會按照之前老同事按月整理裝訂的方法去做好資料留存。

      中新社前輩們用他們的辛勤筆耕為新中國留下歷史的初稿,而在目前翻閱的有限稿刊中發現,1964年10月前的所有稿件,都沒有留下記者的名字。但正是這些前輩,為成立初期的中新社描繪出“中新風格”的底色。

      于2000年11月入職中新社的我,看到的《中國新聞》稿刊,已經是總社發行的簡體字十六開活頁本,登記證號為中國第一刊號:CN11—0001。

      后來,活頁稿刊被圖文并茂的彩印《中國新聞》報所取代,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清新活潑的《中國新聞》報無論是在代表委員駐地,還是在人民大會堂、梅地亞新聞中心,都是一紙風行、廣受歡迎。

      彈指一揮間,2022年10月,中新社將迎來七十華誕,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中新社,把所有的榮光都沉淀在“中新社電”的字里行間,為歷史留存真實、生動、多元的初稿,而作為一名中新社記者,與有榮焉,不敢懈怠。

      作者:索有為

    【編輯:陳海峰】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