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見證到災難的人都會被災難影響,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撫慰他們的心理上的傷痕�!�5·12四川汶川大震災造成數萬人傷亡,家園被毀,在抗震救災的同時,震災人民的心理創傷受到關注。復旦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申荷永教授主動請纓,帶隊赴災區進行心理援助與重建工作。
三類人需心理干預
申荷永教授告訴記者,目前需要心理治療的主要有兩種人群。一是災后幸存者,很多人失去親人、失去財產,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的苦痛都很重,治療師工作的重點就在于刺激他們的生存欲望。
二是參與施救的官兵。1999年臺灣南投大地震后,有調查顯示,3成的參與施救的官兵有精神的異常。
申教授分析,目前,很多支援官兵已經連續工作了幾天、幾夜,一方面他們見到太多死亡,另一方面他們的救
援是有限的,有很多生命他們來不及救,當失落的影響及意義變得越來越真實,憂傷的反應越來越強烈,當疲憊來臨,挫折及幻滅積累起來的時候,壓力癥狀可能就會開始出現,導致認知功能降低,如短期記憶喪失,無法決定優先級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急需心理危機干預。
三是對于受災的社區團體,則要配合這些社區的特性進行治療。這次震災主要發生在羌族和藏族聚居地區,他們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在進行心理援助時也要照顧到這些特性。
成都建立專業工作室
此次心理安撫小隊一行有10名專業人員。復旦除了申教授之外,還有兩名博士后,申教授的夫人(現為華南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專家)也一同前往。
申教授介紹,此次心理救援工作所運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有催眠、自由聯想、積極想象、移情、投射、共情與共鳴、夢的意象體現、沙盤游戲和心理分析等。面對大量的受災人群,需要同樣大量的心理治療師投入此項救援工作。申教授表示,幫助災民心理重建將分為3個大的階段,一是進行現場及時心理援助,二是在成都建立工作室,提供長期的心理服務,三是接收災區孤兒,撫慰他們的心理陰影。
分階段疏導
申老師分析幸存者在災后可能經歷的心理狀態:一、在初始階段,他們可能會有一種英雄主義、利他主義和樂觀主義,與其他的人相比,有人可能會覺得自己“還不是最慘的”。二、在清理階段,人們會探究及討論有關災難的事實,試圖將事實拼湊起來以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三、在幻想破滅階段,人們較會表達挫折及憤怒的感受。災難后所產生的生活問題也將成為他們受挫及憤怒情緒的來源。有的幸存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心理援助,對“心理服務”存在偏見,因此就要求治療師們暫時擱置傳統方法,采取積極主動接觸的方式進行治療。因為一般說來,幸存者對主動的關心會有良好的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支持系統對于心理復原非常重要。對于個人來講,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就是家庭。遷移和災后密集的重建工作會破壞人們和原有支持系統的關系,因而要鼓勵他們多跟家人或朋友相聚在一起。對于很多在災難中失去家人和朋友的人,救助團體應該予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和關懷。災難之后,大部分人會有情緒或心理耗竭,而創傷之后的壓力是個動態過程,傾訴的經驗、壓力的減輕以及時間的流逝都能讓人重建平衡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