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文化中國行)古建筑與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賡續文脈

    (文化中國行)古建筑與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賡續文脈

      中新網蘇州4月23日電 題:古建筑與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賡續文脈

      作者 徐珊珊 邵燕飛 國璇

      蘇州平江路深弄小巷,大門敞開的老宅院落內,“老街坊”閉目養神,一旁收音機放著評彈,咿咿呀呀。屋外,薔薇花如瀑布般傾瀉,頭帶簪花、身穿綢緞的年輕人結伴路過,不時停下腳步,倚墻拍照,聽一腔江南軟調。

      2500多歲的平江路,全長1606米,北接拙政園,南眺羅漢院雙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有各級文保單位20處、控制保護建筑45處,被稱為“沒有圍墻的江南文化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串珠成鏈”。

      在可持續的“微更新”模式下,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留近8000戶居民原生態生活方式;復刻的宋代《平江圖》顯示,平江路現代布局與古代基本一致,古街、古橋等“老住戶”保留在原地。當地通過留住老街格局肌理,帶動古建活化利用,走出新老融合共生之路。

    圖為江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張蔚然 攝

      古宅、古村、古鎮和古城,所有過往留存至今的生存載體,連接起歷史與未來。千年歲月所沉淀的江南文脈,綿延不絕。保護、挖掘、傳承這筆寶貴財富,關鍵在人。

      通過適應性保護改造利用,保留有活態紫砂工藝的特色街區——江蘇宜興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也在不斷“煥新”,傳承百年古韻?!霸絹碓蕉嗟哪贻p人愿意回來,這是特別令人欣慰的。任何文化傳承,不管是物質還是非物質,人都是第一位的?!睎|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沈旸說。

      “房子是有生命的,和人共生共存。房子里如果沒有人,就‘壞’掉了?!鄙驎D表示,房子會衰老,也會有更新,像一個有機體一樣慢慢生長?!霸谑裆焦拍辖?,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小規模、漸進式前行,是從保護形態、保護建筑、保護街巷到保護人的生活的過程?!?/p>

    航拍江蘇宜興蜀山南街歷史文化街區。劉政 攝

      守住一條老街、一方古城、一脈文化,這是建筑、城鎮與人文的共生。

      千年運河畔,坐落著600多年前的古窯遺址。在無錫古運河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修繕保護中,當地建立了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

      “窯主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在大運河申遺過程中,他們積極提供收藏的金磚,建館后還義務擔任講解員,向海內外游客講述大窯業的歷史風貌?!睙o錫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楊建民說。

      漫步江南,越來越多“沉睡”的古建老宅正敞開大門,以嶄新的姿態,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在賡續文脈中遇見未來。(完)

    【編輯:曹子健】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