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質取勝和規模效應相統一——深刻把握和運用“五個必須統籌”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中國式現代化對經濟發展的質量、結構、規模都有很高的要求,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質量”和“總量”的關系,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前提。
深入把握這一規律性認識,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結合,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才能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辯證認識“大”與“強”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基本每1年至2年就突破一個10萬億元關口,2024年邁上130萬億元新臺階。我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也是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第二大“數據富礦”,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
中國是個大國,大有大的優勢。大,本身也是一種強。
——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具有豐富應用場景和放大創新收益的優勢。
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1.2萬美元,市場需求規模龐大、層次多樣、場景豐富,成本優勢、品類優勢和速度優勢顯著,能有效攤薄企業創新成本,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最大化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不妨看看特斯拉成功背后的中國密碼。2019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創造“當年動工、當年生產、當年交付”的奇跡,將特斯拉從“產能地獄”的泥潭中拉出。不到5年時間,上海超級工廠整車產量就突破了300萬輛,成為特斯拉全球產能最高的整車超級工廠,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特斯拉上海工廠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工廠之一,造出的車是全世界品質最好的車之一”。2025年2月11日,特斯拉在美國之外的首座儲能超級工廠在上海正式投產??鐕嚻蟪掷m“加倉”中國,折射出中國市場超強吸引力。
——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具有更強的抗風險抗沖擊能力和自我穩定自我修復能力。
從各國經濟增長史看,一些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經濟大起之后出現大落,往往一蹶不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中美經貿摩擦等沖擊,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大國經濟內部可循環所蘊含的經濟穩定優勢。2024年,中國經濟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下實現了5%的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在實現自身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確定性。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再大的成就除以14億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14億都會變得很大。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讓14億多人都過上好日子,還需要進行長期艱苦努力。無論是吃飯、就業、分配、教育,還是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風險,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這一指標指向2020年至2035年年均GDP增速需保持在4.72%??紤]到未來經濟潛在產出水平會持續回落,“十四五”后期經濟增速需維持在5%左右,為完成2035年遠景規劃目標預留彈性空間。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只有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挑戰中,增強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正確把握“質”與“量”
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只講速度不講質量,高質量發展就會缺乏后勁。沒有量的合理增長,經濟穩健運行就難以得到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p>
環顧全球,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就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國家,就是沒有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24年實現經濟同比增長5%,經濟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體量。經濟增速是重要指標,但不能只看增速。即使5%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仍然名列前茅,集聚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增長都達不到的。2024年,我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為穩住經濟基本盤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競相涌現,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在加快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將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提升發展質量的問題,也有做大總量的問題。質和量都提升,才是高質量的發展?!敝泄仓醒朦h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表示,高質量發展要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優不優”的轉變,就經濟結構而言,要更加優化、更加合理,增強協調性;就經濟規模而言,要在提高發展質量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優勢。做大總量,就有了更多回旋余地。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龐大的就業需求,離不開經濟總量規模的持續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離不開經濟日積月累的持續增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有質量的經濟增長始終是重要的物質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則是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完美平衡;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經濟發展領域要求我們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實現經濟質升、量增。
科學統籌“穩”與“進”
我國既在“量”上有大國經濟的規模優勢、市場優勢,也在“質”上有人才優勢、創新優勢、社會穩定優勢,特別是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獨特制度優勢,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有基礎有能力有條件。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鞏固向上向好勢頭。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穩是大局和基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為此,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更好發揮經濟潛在增長能力;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穩住樓市股市,穩妥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促進重點群體就業,推動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從各地設定的2025年經濟發展目標看,絕大多數省份的預期增速目標不低于5%,這意味著各地將繼續全力以赴拼經濟,著力夯實穩的基礎,為“十四五”規劃順利收官貢獻力量。
進是方向和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和領先技術,增強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提高企業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
——堅持守正創新、先立后破,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活力。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有效破除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外貿、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配合,以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為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經濟社會體系是一個普遍聯系、多維多元的復雜系統,要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
有力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認為,在謀劃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政策初衷、目標取向、功能定位,在確定政策目標時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出發,自覺服從全局、服務全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時要注重系統集成、相互補位,防止各行其是,在實施政策時要把握好時機、力度、節奏。同時把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推動各類政策相互銜接、有機統一,共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動搖,統籌質量和總量,兼顧當前與長遠,中國經濟巨輪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航道上劈波斬浪、勇毅前行。
(調研組成員:經濟日報記者 曹紅艷 顧 陽 牛 瑾 歐陽優 黃 鑫 熊 麗 執筆:熊 麗)
來源:中國經濟網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3月29日 21:14:16
- 2025年03月29日 19:19:37
- 2025年03月29日 16:17:08
- 2025年03月29日 15:59:34
- 2025年03月29日 14: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