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 汽 車
    房 產|電訊稿|圖 片|圖 片 庫|圖 片 網|華文教育|視 頻|商 城|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
  •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創新讓老企業煥發活力 沈陽企業參與"神舟"開發

    2006年04月19日 08:07

      中新網4月19日電  人民日報消息,近年來,出自沈陽機床集團的中高檔數控機床,有的成批量進入國家重點行業的核心制造領域,先后成為上海磁浮列車、神舟載人飛船的開發裝備;有的打破了國外廠商在汽車發動機領域的壟斷,被東風朝柴、一汽發動機廠、東方康明斯等國內發動機企業競相采用。

      從一個上世紀90年代還在困境中掙扎的大型國有企業,到今天躋身世界機床制造業十強,沈陽機床集團靠什么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董事長陳惠仁說:“堅持創新,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沒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腰桿永遠挺不直!”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最大的機床制造集團——沈陽機床集團陷入低谷,步履維艱。萬余人的中捷廠,賬面上現金不過幾千元!主力第一機床廠,連續四個月開不出來工資,第三機床廠破產倒閉,專家、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工人大批流失,整個集團瀕于倒閉的邊緣。

      企業產品“幾十年一貫制”,沒有創新,以致丟失了市場,是集團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在第三機床廠裝配車間的李永訓師傅說:“一年到頭就鼓搗那么幾個產品,我閉著眼睛也能裝起來!”產品開發部的王森林回憶,當時國內機床廠都在100萬元以下的產品領域爭奪市場,為了賣出一臺產品競相壓價。而國外的產品由于技術含量高,一臺設備賣到1300萬元仍供不應求,一臺的價格抵得上10多臺國內同類產品、近400臺普通機床!

      像那個時期的多數企業一樣,沈陽機床也曾走過一條從“照葫蘆畫瓢”到引進技術的路子。

      第三機床廠曾引進一套設備,技術人員打開包裝一看,里面竟放了一塊肥皂�!胺试韱栴}”成了技術引進的大事:是由于有潤滑作用的必備品?還是純屬意外?技術人員商量來商量去,還是決定在自己的產品包裝里也放一塊肥皂——外國技術肯定不會錯!后來得知,那不過是外方工人洗手后落下的!另一次,一套引進的技術生產出來的設備漏油,如此明顯的產品缺陷,技術人員硬是不敢改。漏油的設備被批量投放市場,直到客戶紛紛來找,才大著膽子把漏油的毛病“堵上”。

      “照葫蘆畫瓢”不行,集團開始走技術引進的路子。1995年,集團的一家企業下狠心花4000萬元人民幣引進了美國橋堡公司的一項技術,由于對該技術領域不了解,結果前腳剛引進,后腳就落后了,勒緊褲腰帶節省出來的4000萬元打了水漂;落后的咱不要,企業想引進一套先進的日本“龍門五面加工中心”,開始人家不給,后來對方到廠里一調查,反倒痛快答應了。設備引進了,培訓也做了,就是生產不出產品,引進的設備成了廢鐵。

      談起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的關系,沈陽機床集團總經理關錫友深有感觸:“技術引進在一定階段是必要的,但必須和自己的研發能力適應起來。而且,核心技術、關鍵部件是絕對引進不來的,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己,沒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腰桿永遠也挺不直!”

      培育創新“沃土”,人人琢磨創新

      冗員、債務包袱、企業辦社會是壓在國企頭上的“三座大山”,而在舊體制、舊機制下形成的舊觀念則是更為沉重的“第四座大山”,干擾和阻礙著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為了培育創新的“沃土”,2002年,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沈陽機床集團堅決地對干部、用工和分配制度“動了刀”:一個工人苦干加巧干,按新的核算標準,一個月下來,工資可拿到4000多元,超出一般人三四倍!這件事轟動了全廠,因循守舊、“掐尖”等妨礙創新的舊惡習被一掃而光!

      集團管理部門從原來的20多個一下砍到9個,設立“八部一室”,車間以上部門只設一名中層干部,實行單一首長負責制,徹底改變了從前工作中多頭管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諉的現象。

      機制創新搬開了“第四座大山”,尊重技術、尊重人才的制度設計使創新成為企業的文化和靈魂。記者在這里聽到兩個新詞:“邊際貢獻獎”——誰搞技術創新帶來市場增值,就給誰利潤分成,分成比例從增值利潤的3%向1%逐年遞減!“技術專家制度”——對于評出的技術專家,給予部門領導同樣的待遇!

      一大批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集團研發中心技術人員的一般年齡不過二十八九歲。今年30歲的鄒穎,25歲時就已經是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的技術主管了。2001年,她帶領攻關小組努力創新,將分鐘內一般三四千轉的主軸轉速短時間內提高到7000轉,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人人琢磨創新,人人以創新為榮,在機床集團形成氛圍。一線磨工范純英以前加工的主軸又粗又笨,表面拋光全靠硬磨,既費力又難保證精度。他先嘗試著用機油加氯化鈉和金剛砂做研磨膏,發現工件“拉毛”,又試驗著把機油改煤油,這一新招還真靈——現在經老范加工過的主軸,表面都能照出人影來!

      走出三著好棋,實現跨越發展

      不在同一起跑線的百米沖刺,沒有超常規的手段,談何趕上和領先對手!

      機床集團走了三著好棋。

      第一著棋:用好“他山之石”,與國際先進技術高端對接。

      2004年10月29日,沈陽機床集團全資收購德國希斯公司!德國電視臺對此評論道:“中國巨龍拯救了困境中的德國公司�!钡聡K构臼且患覔碛�140年歷史的企業,產品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設備、船舶制造、通用設備等基礎行業。由于歐洲經濟總體形勢等原因,希斯于2004年8月1日宣布破產。對沈陽機床來說,并購德國希斯,可在歐洲建立起生產和采購基地,更為重要的是,生產大型、重型的機床設備是希斯公司的優勢,并購希斯公司,可以實現該領域的高端技術互補和創新,幫助沈陽機床集團迅速靠攏世界機床前沿。

      第二著棋:堅持自主原則,建設自己的高端創新研發基地。

      2005年的德國峰會上,沈陽機床集團向三家德國技術公司開出了優厚條件,準備在14個系列產品上尋求合作開發,但德國公司只接受了其中的兩三個產品,原因很簡單:這些技術太核心了,與你們合作無異于自掘墳墓!

      現實再次讓沈陽機床集團認識到:必須建立自己的創新研發體系,這才是集團的“長青基業”。命名為“PRD計劃”的沈陽機床集團自主技術創新戰略行動,被列入沈陽機床集團發展戰略綱要,計劃經費投入上億元,現已全面啟動,創新方向將涵蓋汽車、航空航天、船舶、能源電力、電子等不同領域;數控機床高性能功能部件的研制與應用,數控機床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也被列入“PRD計劃”,并在上海、北京及德國設立了分部,與同濟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將柏林工業大學等作為人才培訓基地等,為公司5年之后的技術和人才做儲備。

      第三著棋:圍繞市場自主創新。

      在機床集團的廠房里,記者看到,正在生產的每一臺機床上,都標明購買廠家、交貨時間。工人們告訴記者,這里的每一臺機床都是根據訂單生產的。

      市場已成為集團技術創新的指揮棒。沈陽機床集團不斷研究如何面對全球采購與營銷,如何緊貼市場,確定自己的市場創新戰略。中捷搖臂鉆床廠技術部部長吳春宇說,緊貼市場創新就要實現“營研結合”——科研人員經常到客戶中了解需求,甚至到市場營銷部門“掛職鍛煉”;沈陽機床集團要求創新技術要服務于個性化的客戶需求,設計、生產產品要能“量體裁衣”,才算貼緊了市場。

      以前廠里搞個新產品,要經過市場調研—新產品開發—樣機試制—生產考驗—定型鑒定—小批量生產—批量生產,一個產品從研發到批量生產,少不了三年五年�,F在除了研發之外,訂單生產的程序是:客戶訂貨—設計安裝—交付生產,整個過程不過半年左右時間,大大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

      集團董事長陳惠仁說,高端的數控機床技術仍是我們的軟肋,中國的機床工業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機床工業的綜合差距是10到15年,他們準備用3到5年的創新和發展,將差距縮短為零! ( 鄭有義 徐元鋒 )

     
    編輯:宋方燦】
      相關專題:全國網絡媒體遼寧行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