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2日電 據京華時報報道,昨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作題為“中國探月計劃”的科普報告。在報告中,歐陽自遠介紹了“嫦娥一號”探月的五大系統,并表示“嫦娥一號”衛星系統今年將完成正樣,并于年底待命出廠,其他的四大系統也已經進入聯調階段,準備于明年4月正式發射。
每月僅35分鐘適合發射
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發射后首先要不斷加速,達到脫離地球速度,然后經過9天9夜才能到達繞月軌道。從脫離地球到進入繞月軌道的計算是非常精密的。根據計算,要達到預計軌道,發射的窗口時間(在最佳位置進入最佳軌道的時機)只有在每個月某1天的35分鐘時間內,過了這35分鐘,就不能發射了。
歐陽自遠說,為了避免刮風、下雨、打雷造成的影響,負責軌道設計的科研人員想到一個辦法——提前兩天讓衛星上天并圍繞地球轉兩天,然后在窗口時間調配衛星飛向月球。這需要對衛星進行全程的跟蹤監控,隨時校正位置。
氦-3具體含量將估算
歐陽自遠介紹,在探月階段,“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將要做四項科學任務,其中一項就是對月球土壤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估算出月球的氦-3的具體含量。
歐陽自遠介紹說,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大概有100萬—500萬噸,這將是人類社會長期穩定、安全、清潔、廉價的可控核聚變的能源原料,可供人類上萬年的能源需求。氦-3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產生氦-4,而且氦-3是穩定的,沒有放射性。所以,氦-3將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史無前例的、重大的貢獻。
16國合建國際空間站
據了解,我們的月球探測大概分為三個大階段:探月階段,(不載人階段);載人登月階段;駐月階段,就是建立月球基地,長期進駐的階段。目前已有16個國家聯合起來建設國際空間站,大約在2016年建成。它的規模不是很大,大約可以供6人至7人工作,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實驗。(郭鯤)